這兩天,有兩份文件成功吸引了電牛俠的注意。
一份是來自國家能源局的《2020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根據電牛俠的梳理,至少近五年來,國家能源部門每年都會發布能源工作指導意見,雖然只是“指導意見”,但作為國家能源最高管理部門,其頂層設計的意味可見一斑,換句話說,這份指導意見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國家對能源產業的政策走向。
在這份“國字號”的指導意見中,電牛俠在能源領域中最先找到了與“電”相關的字眼,內容還真不少,從主要目標到政策取向,再到具體的水電、核電工程,都有對電力行業發展的“指導”。
01
在電牛俠所見的內容中,有兩個重要的關鍵詞:智能和儲能,電牛俠斗膽將它表述為“兩能”。
指導意見中提出:一是要提升電網安全和智能化水平。有序建設跨省跨區輸電通道重點工程,合理配套送出電源,優化調度,提高通道運行效率和非化石能源發電輸送占比。調整優化區域主網架建設規劃,加快重點工程建設,提升電力供應保障能力。推進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深圳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海南自貿區(港)等區域智能電網建設。加強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新能源汽車充電保障能力。增強系統儲備調節能力。積極推進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和煤電靈活性改造。加強需求側管理,充分挖掘用戶端調節潛力。完善電力系統調峰、調頻等輔助服務市場機制和煤電機組深度調峰補償機制。
二是要加大儲能發展力度。研究實施促進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政策,開展儲能示范項目征集與評選,積極探索儲能應用于可再生能源消納、電力輔助服務、分布式電力和微電網等技術模式和商業模式,建立健全儲能標準體系和信息化平臺。
電牛俠曾經解讀過擬出臺的新能源法和2019年電力行業年度報告,里面均曾提到了“智能”和“儲能”,甚至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直接提到了“提升能源儲備能力”,根據電牛俠對電力行業的了解,智能和儲能也已經成為行業追逐發展的目標對象,很多企業把“智能化”和提升儲能能力作為發展戰略。可以預想的是,智能和儲能這“兩能”無疑將是電力行業的絕對新風向。
02
另一份文件則顯得有國際范——《2020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資趨勢報告》,發布這份報告的是德國知名商學院法蘭克福財經管理大學(Frankfurt School of Finance & Management)與聯合國環境署(UNEP Centre)及新能源研究機構BNEF。雖然報告局限在可再生資源,但其中關于電方面的內容,依然逃不脫電牛俠的法眼,根據電牛俠的梳理,這份報告的“觸電”主要集中在再生能源對全球電力市場的影響,從紛繁的數據中,聰明而智慧的電牛俠發現了“兩高”:
一是風電投資創下新高。根據報告,在被人們看好的再生能源太陽能和風能中,2019年全球太陽能投資相比往年有所下降,而風能卻逆勢飛揚,有明顯上升態勢,事實上,早在2010年,風能就已經超過太陽能,而對去年風能投資的逆勢飛揚作出重大貢獻的,當屬海上風電投資,同比增長近20%,報告還透露,這主要受去年第四季度激增的影響,特別引人注目的是中國市場的增長。
二是可再生能源技術(不含大型水電站)在全球發電量中所占的份額創下新高。從2009年的5.9%,提升到2018年的12.4%和2019年的13.4%。報告雖然沒有提到具體哪些技術,但電牛俠可以肯定的是,在這些新技術中,一定有“智能”和“儲能”的一席之地。
眾所周知,投資往往就是產業發展的指向標,從全球再生能源投資釋放出的“兩高”,對清潔能源發電和發展“智能”和“儲能”表現出極大的友好,尤其是其中提到的“中國表現”,著實讓電牛俠興奮。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份文件都提到了“新冠肺炎”這一大背景,在《2020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的開頭便提出,是“順應國內外發展環境和形勢變化,妥善應對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做好能源發展改革工作”,在《2020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資趨勢報告》中,提到新冠疫情的全球流行,可能對新能源領域的交易造成不利影響,但是,基于對各國將出臺政策刺激經濟的預期,行業改造、技術提升將成為新刺激點。
總而言之,這兩份分別從國內能源發展和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資出具的指導意見和報告,已然很清晰地廓清出電力領域在未來的發展走向,這既有公共政策層面的頂層設計指導,也有產業發展層面的市場邏輯指向,其參考價值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