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期間,于我來說,在眾多議題中,我最關注的當然非民營企業和新能源莫屬,而讓我欣喜的是,這兩類話題屬于高頻聲。今天,我先就兩會的“民企”之聲,淺談一下個人的感想。
應該說,以民營企業家座談會為背景,兩會的民企話題,注定會是個熱點。我關注到3月5日,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舉行小組討論,工商聯界別小組討論現場春意激蕩:
“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強調,要‘扎扎實實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扎扎實實’,這就是民營企業發展的‘定心丸’。”“在黨和國家的關懷與支持下,民營企業從‘草根’,逐漸成長為區域經濟發展韌性所在的‘樹根’。”……委員們道出了廣大民營企業的誠摯感謝。
“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部署,為民營企業尤其是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服務型制造業發展等領域開辟了新賽道。”“全社會形成了鼓勵科技創新的氛圍,有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沃土,民營企業要抓住機遇搶占科技創新發展的制高點。”……委員們真切感受到了民營企業發展的光明前景。
我也借助AI搜索,找到了不少來自民營戰線的代表委員積極為民企發展發聲建言,比如全國人大代表孫東明建議,優化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準入機制,調整資金支持方式,完善評價體系,全國政協委員皮劍龍連續多年為民企權益發聲,其推動的《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已進入立法審議階段。他強調需通過立法穩定民企發展預期,并呼吁遏制“逐利性執法”。
我大概也梳理了一下,這些聲音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政策支持、科技創新、法治保障、企業家精神,當然,目標也很明確,就是要通過這四個方面的重點發力,推進民營企業的高質量發展。
如果我們再來回看2月中旬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就能發現兩者之間無論是具體議題還是關切的話題其實都是一脈相承的,這里也集中說明,我們對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依賴,其實已經形成非常一致的共識。而如果考慮到兩會的參政議政、實現人民民主的政治功能,這也非常清晰地標明,這種共識是形成于廟堂決策者和商界經營之間。
我們常說,信心比黃金更珍貴,信心從哪里來?我們可能會得到相當多的答案,但我認為最重要是還是共識。因為有共識,才會有黨和國家將民營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政策,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才會有中國式現代化偉大進程中為民營企業所要擁抱的戰略發展機遇,才會有今年全國兩會上,從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到民營企業家登上首場“代表通道”,再到宣布推動設立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一系列動作釋放出的信號愈發鮮明而響亮:讓更多企業在新領域、新賽道跑出“加速度”,并且在可預見的未來“大有所為”。
有在美國的朋友告訴我,美國的主流媒體都關注到中國兩會上釋放出科技創新支持、推進民企發展等信號,主流輿論認為中國在這些方面的發力,將增強經濟增長的信心。
春潮涌動,春暖花開,這些美妙的詞語,足以成為這些“民”聲的修飾,我無比堅信,在新時代新征程的浩蕩春風中,民營企業以信心為帆,必將駛向更加壯闊的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