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上午,長株潭三市---長沙理工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及金融服務對接活動在長沙理工大學隆重舉行,這是長沙、株洲、湘潭三市首次聯合,與高校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對接,這既是科技工作跨區域協作的一次有益探索,也是長株潭一體化融合發展的體現,長株潭一體化在列入國家戰略發展規劃后,其發展一直備受關注。
此次活動中湘能楚天電力集團就“光充儲系統關鍵技術”項目與長沙理工大學成功簽約。
湘能楚天簽約儀式
本次活動由長沙市人民政府、長沙理工大學主辦,長沙市科技局、株洲市科技局、湘潭市科技局、天心區人民政府承辦,湖南省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天心區科技局、中國科協創新驅動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長沙分中心、天心區科創聯盟執行。本次活動依托長沙理工大學的交通、電力、水利、輕工、機械等行業的優勢學科,以“校地合作新陣地、雙鏈融合新高度”為主題,與長株潭協同打造的軌道交通、智能電網、智能制造、工程機械、新材料等10條產業鏈,構建產學研金緊密結合的溝通平臺,推進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發展。
長沙理工大學校長曹一家致辭,長沙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邱繼興講話。
長沙理工大學校長曹一家致辭
邱繼興副市長最后提出以下三點要求:一、要聚力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打造全國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區;二、要大力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搶占產業高質量發展制高點;三、要強力推進三市工作協作共建,促進長株潭科技創新一體化發展。
副市長邱繼興致辭
長沙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郭塨為長沙理工大學授牌“長沙市技術轉移轉化基地”并發表致辭。對接會上,來自長沙理工大學的“AI法律智能機器人”、“滿足一致性要求的原料藥研制”、“光充儲系統關鍵技術”等12個項目與企業成功簽約,簽約金額達6285萬元。
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郭塨致辭
對接會上,現場嘉賓欣賞了“配電網接地故障相主動降壓消弧技術及成套裝置”、“新能源材料開發及電力裝備延壽技術”、“大規模儲能液流電池系統及關鍵材料”、“土質填料智能路拌設備”、“云黨建系統應用于推廣”、“土質填料智能路拌設備”等7項科技成果的精彩路演分享。
長沙理工大學作為我省國內一流大學建設A類高校,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據統計,2018年-2020年,長沙理工三年共計投入研發經費11億多元,轉移轉化科技成果1000余項,其中在長株潭轉移轉化380多項,為社會輸送了近2萬優秀畢業生,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服務于長株潭各行各業。
此次湘能楚天與長沙理工大學簽約的“光充儲系統關鍵技術”項目是由“一種電動汽車雙向傳輸智能充電樁”、“一種光伏并網逆變器的多參數滯環電流復合控制方法”和“新型模塊化多電平換流器能量協同控制方法”組成的儲能系統技術研究。隨著電池儲能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電池儲能在電力系統各個環節得到廣泛應用,成為提升電力系統安全性、靈活性、經濟性的重要手段,在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中將發揮重要作用,湘能楚天整合資源優勢,對于推動能源結構轉型、保障能源安全、實現節能減排目標具有非常重要意義。電池儲能作為電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毫秒級快速、穩定、精準的充放電功率調節特性,為大電網提供虛擬同步慣量和電壓支撐,較少嚴重沖擊時的負荷損失及影響范圍,可以提升電力系統的瞬時、短時和時段平衡能力,提升電力系統自愈能力及安全穩定水平、清潔能源消納能力、能源電力供應保障和能源電力系統效率效益。此次項目的成功簽約,表明長沙理工大學在推動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轉化承擔著光榮而重大的歷史使命和先鋒職責,湘能楚天通過各種有效機制,加速推動學校成果轉化進程,將繼續為項目進行資源匹配和跟蹤,真正實現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共贏發展,為長沙作為國家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建設貢獻更多力量。
湘能楚天儲能型變電站
湘能楚天緊跟時代步伐,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在變電儲能一體化方面積極研發,為用戶提供新型模塊化儲能型變電站解決方案。全站采用預制艙生產模式,將儲能系統與變電站完美融合,有效實現模塊結構的一體化和后臺控制的一體化。
儲能型變電站可有效實現電網平滑負荷、削峰填谷、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減小棄風棄光、緩解局部電網重過載等功能,為國家消納清潔能源貢獻力量。